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產業興旺是重點,生態宜居是關鍵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,既是推進綠色發展、建設生態文明的客觀要求,也是促進“三農”健康發展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需要。
那么,發展生態農業如何助推鄉村振興?四個方面很關鍵!
1.創新發展理念。
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和社會和諧持續發展的基礎。一是要把發展生態農業放在推進農業現代化、實現鄉村振興的突出位置,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,以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積極推進生態農業的深入發展。二是通過學習、教育、宣傳,讓廣大干部群眾明白,要實現鄉村振興,必須大力發展生態農業。鄉村美顏是鄉村振興的主要表現之一。建設美麗鄉村要求建立綠色發展的生產方式,而發展生態農業就是按照生態規律組織農業生產,實現經濟效益、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。無論是農業規模化、產業化,還是農業機械化、電氣化,都要以人與生態和諧共處為最高標準,嚴守生態紅線。只有這樣,才能在提高農業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,保護生態,美化環境,建設藍天、綠地、碧水的美麗城市鄉村。三是充分利用電視、報紙、網絡等形式,大力宣傳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培養全民的生態道德意識,提高人們的生態文化素養,在全社會形成“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保護自然”的良好社會風尚。同時,引導消費者樹立安全、優質、營養、生態、環保的綠色消費意識,努力形成農業生產經營者和公眾共建生態農業的良好氛圍。
2.加強生態保護。
一是按照生態保護和發展的功能定位要求,科學編制生態農業專項發展規劃,明確生態農業發展的總體要求、目標定位、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,發揮規劃對生態農業發展的引領和控制作用。二是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,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,實現投入品減量化、清潔生產、廢物循環利用和生態工業模式。三是要加強鄉村綠化護林,堅持綠化建設與資源保護并重,把加強造林綠化與發展森林經濟和生態產業有機結合起來,不斷提高森林綠地系統的質量和效益。第四,加強生態修復,將景觀、林、田、湖、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進行統一保護和修復。大力實施綜合治理,切實加強節約保護,加快重點流域、石漠化地區、裸露礦區、地質災害區等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修復,提升生態環境整體水平,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生產環境。五是加強環境污染治理,重點整治局部地區嚴重環境污染問題,加強農村水環境治理和農村飲用水源保護,實施農村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。同時,合理配置農業生產要素,提高資源利用效率,解決農業生產造成的環境污染,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、資源消耗低、環境污染少的生態農業發展之路。
3.優化產業結構。
一是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布局。按照布局合理、產業融合、功能多元的發展要求,深化產業結構調整,優化農業區域布局,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,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。以新型經營主體為載體,建設一批生態農業技術試驗示范基地,加大技術創新和引進力度,把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。二是加大科技研發力度,不斷強化科技支撐體系。積極支持科研院所開展綠色防控技術研究,重點突破節約資源、保護環境的生態農業技術、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、廢棄物利用技術、相關產業銜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,使生態農業技術覆蓋產前、產中、產后各個環節,提高農業科技應用率和貢獻率。三是積極推進動植物疫病防控、無公害標準化生產、廢棄物資源化利用、清潔生產、科學用藥等技術研發,促進信息技術與生態農業相互融合。
4.完善政策制度。
一是從創新體制機制入手,實施一系列相互配套、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,建立以資源配置為基礎的資源管理體系。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,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,促進經濟、資源、環境的協調發展。二是建立市場化的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。落實農業功能區制度,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,完善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。爭取上級對特色效益農業轉移支付最高份額,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現代農業園區發展,整合部門資金集中或配套建設生態農業項目。制定支持各行業發展的政策,落實“補硬不補軟、補大不補小”的原則和不同材質、質量、規模對應的具體配套標準。第三,完善項目資金的管理和使用制度。項目資金應主要用于支持規模化種植專業人才、生態種養園區、現代農業園區的硬件設施、基礎設備和種源體系建設,確保一次性投入多年受益。四是通過建立激勵機制,充分發揮農技人員的技能和才能,創新技術指導服務方式和內容,深入鄉鎮,加強對生態農業項目的技術指導,為農民提供面對面的服務。
結語:
大力發展生態農業,建立和完善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產業體系和生產方式,實現傳統增量農業向生態效益農業的有效轉變,為建設美麗鄉村和實現鄉村振興提供生態保障,創造良好環境。
免責聲明: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,部分文字/圖片來自互聯網,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我們,以便及時處理。從本網站轉載至其他平臺所引發一切糾紛與本網站無關!